秉承工匠精神書寫智能制造—訪南通國盛智能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潘衛國
2021-4-20 來源:數控機床市場 作者:呂曉峰
位于江蘇省南通市港閘經濟開發區的國盛 智能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以下簡稱 “國盛 智科” ) 作為中國機床工具行業協會 30 強企業, 是國內先進的金屬切削類中高檔數控機床以及 智能自動化生產線提供商。多年來,公司專注 科技創新,始終致力于中高檔數控機床開發, 自主研發的五軸聯動數控機床實現了對德國出 口,關鍵技術實現了進口替代,在國內金屬切 削高檔數控機床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
2020 年 6 月 30 日,國盛智科在科創板上 市,首發新股 3300 萬股,每股價格 17.37 元, 募集資金 5.73 億元。這是南通市第二家科創板 上市企業,也是科創板少數無條件過會企業之 一。敲鑼之時,一向低調嚴肅的董事長潘衛國 展露笑意。此時的他一定是欣喜的,憑著對 “工 匠精神” 的執著,國盛智科在壯闊的長江之畔 傲然書寫了智能制造的新篇章。

南通國盛智科董事長潘衛國
傳承四代的鈑金技藝
爺爺挑著銅匠擔子行走在大街小巷補鍋子、 修水箱的故事是潘衛國兒時揮之不去的記憶。 爺爺整個修補鍋子的過程不需要熱源焊接,全 憑手工完成。這個補鍋匠的手藝,是鈑金手藝 的 1.0 時代。
到了 70 年代初期,補鍋匠的手藝幾近失傳, 鈑金加工的簡單機械出現在父輩們的日常工作中。電焊、冷作工藝逐漸成熟,父親也從小手工 業者變身為產業工人,進入通州化工設備冷作廠 做鈑金工。這是鈑金手藝的 2.0 時代。

2020 年 6 月 30 日,國盛智科在科創板上市
從小耳濡目染,潘衛國目睹了傳統工藝慢慢 走向現代化的歷程,也萌生了承繼父輩的鈑金手 藝的想法,1980 年從平潮中學畢業后,如愿接 替父親的崗位,成為一名鈑金工和焊工。
借著改革開放的機遇,潘衛國踏上了自主創 業的路。1996 年,潘衛國創立南通國盛精密鈑 金有限公司。
“我們的企業起步于鈑金加工,從我的祖父、 父親到我的兒子這一代,四代人在一百年中匠心 傳承、研究鈑金制造。” 潘衛國告訴記者,“我這 一代人,是承前啟后的一代,也算是鈑金工藝的 3.0 時代。”
從鈑金傳統工藝到數控機床生產,從小作坊 到集團發展,潘衛國為 4.0 時代奠定了堅實的基 礎。“這個 4.0 時代,是一個傳統制造向 ‘智造’ 轉換升級的時代,傳統企業發展的動力已經發生 了根本性的改變,曾經不可或缺的廠房、土地已 經不再重要,傳統的資源驅動、關系驅動已經為 知識驅動、創新驅動所替代。” 潘衛國感慨道。
創業創新的先行者
“創業難,難于上青天。” 潘衛國的創業路絕 非坦途,但機緣總是給有準備的人,給致力于工 藝上精益求精的企業。
1996 年,日本帝人公司在南通擴大投資, 對多家鈑金工廠考察后,他們認為國盛鈑金的產品質量很好,達到甚至超過了他們的使用要求。 第一批訂單經日本公司驗收后認為全部合格。但 潘衛國檢查后發現某些細節之處仍然不足,當即 召回返工。他的這個舉動讓追求完美的日本企業 頗為震驚和感動。從第三批開始,帝人公司給予 國盛免檢資格。新創公司漸漸在市場上站穩腳跟, 在陳橋的幾年,潘衛國鈑金工業進入頂峰的階段, 開始為世界著名的機床企業德馬吉公司等一流企 業服務。
從 2005 年開始,潘衛國領導企業涉足制造 加工中心機床光機及其他相關類型 OEM 機床, 通過 6 年的努力也成為了金屬切削機床生產商 國內品質優良的企業,實現了產銷兩旺的局面。 2011 年,在國內機床市場非常火爆的情況下, 企業進一步謀求轉型升級,開始自主品牌產品的 生產,并決定從 OEM 模式向自主品牌(OBM 模 式)轉型。“我們要做時代的先行者,落后即代 表消亡。” 潘衛國一如創業當年時的堅定,以自 我否定的勇氣,帶領著企業進行 “跨越式” 一跳, 躋身數控機床時代,引領傳統產業朝著更精密、 更專業的方向發展。
2009 年,一向對政策異常敏銳的潘衛國注 意到,我國新發布的 “04 專項” 對機床行業給予 了大力支持。有了生產鈑焊件及鑄件的基礎,潘 衛國將戰略眼光鎖定在機床整機行業。后來,又 提檔升級,轉至中高端機床。轉型升級期間,國 內機床產量和產值持續下行,國盛智科的營收卻 從 2017 年的 4 億增長至 2019 年的 7.4 億,并 且公司的機床毛利率高于國內可比上市公司,這 在鮮有爆發增長的裝備制造業中十分難得。
其中的秘訣在于國盛智科的主打產品已經轉 為數控機床、智能自動化生產線等,裝備部件則 以自用為主,這使得縱向一體化的產業鏈配套能 力為原材料供應的及時性、生產的穩定性提供了 強有力的保障,能夠對客戶定制化需求作出快速 響應,機床交付周期遠低于同行便是有力證明。
踐行“張謇精神”
國盛智科最新的定位是做智能制造一體化解 決方案提供商。
2019 年 11 月中旬,潘衛國親自前往客戶工 廠談智能化改造。據初步測算,這條原本需要 10 人作業的生產線,在上線智能化設備后,人數可 減至 2 人。客戶看到了降低成本、提升效能的優 勢,但也憂慮定制化生產線中研發的風險不可避 免。潘衛國為了解決后顧之憂,他直接提出 : “如 果失敗了,我們風險對半分攤 ; 如果成功,我們 就合力建成了中國首條該領域自動化生產線。”
“要做就做別人未做過的事。” 潘衛國有這樣 的豪情壯志,他直言當代最佩服的企業家是任正 非,“當全世界多個國家都在研發 5G 技術時,這 個新技術卻在中國悄然問世,讓世界為之震驚, 而背后的推動者就是華為。”
在他眼里,任正非就是當代 “張謇精神” 的 踐行者。生于南通,潘衛國對張謇事跡的理解更 為深刻 ; 漫步于大街小巷,張謇精神已經浸潤到 這座城市的骨血里。潘衛國從小耳濡目染,他深 信實業興國的重要理念,數十年如一日也要把 中高端機床這 “冷板凳” 坐穿 ; 他堅信教育的感 召力量,捐資重教,設立 “國盛教育獎勵基金”, 表彰全區義務教育階段表現突出的師生,大力支 持當地教育事業的發展……
“張謇不幸生在了烽火連天、家國破碎的年 代,如果生在當今,有了強大的國家支持,配以 巨大的市場,憑借他愛國救國保國的雄心壯志, 他一定會成為杰出的企業家。當下,我們如何踐 行張謇精神?一要端正心態,做好企業,二要用 現代制度管理企業,處理好與股東、員工、國家、 社會的關系,三要持續創新,不斷打破原來傳統 的做法,提檔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四要大眼光、 大格局。人活一世,我們要靠實力做事,要憑良 心做人,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回報社會,才會為 社會所尊重。如果 20% 的企業家能像張謇這樣 行事,中國一定會煥發新的面貌。” 潘衛國說。
朝百年企業目標進發
數十年來,潘衛國堅定從事機床事業未曾動 搖,但是讀史以明鑒,知古以鑒今,“十八羅漢” 的風光不再讓他明白,作為加工機器的機器,機 床與其他機械行業不同,尤其需要耐性,必須要 沉下心持續深耕機床技術。
正如長盛不衰的日本山崎馬扎克,目前進入 第三代家族領導人時期,且已領導 20 年。而此 前第二代,則實權執掌了馬扎克整整 50 年。正 是這種家族式的代代延續深耕機床,才有了馬扎 克百年長盛不衰的成長。
“制造業,特別是高端制造業,需要很長時 間的磨合,那么企業本身的技術積累,人員隊伍 積累,企業文化打造,都需要時間。” 潘衛國坦言, 實業興邦是祖祖輩輩堅守了百年的理念,從為了 謀生到致力于打破國家 “卡脖子” 技術,國盛智 科從歷史中走來,百年基因傳承,鍛造了它 “誠信、 品質、勤奮、創新” 的核心價值觀。
“我們不斷地發現年輕人,帶動年輕人,用 我們自己的知識、真實的行動影響年輕人,給年 輕人讓路,給予他們更大的發揮空間,使他們一 步一步走到管理的前面來。” 數控機床是技術密 集型行業,高級技術工人是機床制造企業的寶貴 資源,一般需要 5—10 年的培養期。如今,公司 通過員工持股平臺對核心技術成員進行激勵,充 分激發管理團隊的積極性,提高經營效率。“讓 員工成為企業的主人,這不是一句空話,只要拿 出實實在在的分配措施,讓大家都能享受到公司 發展的成果,這是可以做到的。”
這支新生力量的崛起給國盛智科解決核心部 件的自制難題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如今,公司 累計已擁有發明專利 31 項,實用新型專利 138 項,外觀設計專利 66 項。公司獲得 “江蘇省科 學技術二等獎”,產品獲評 “南通市首臺(套) 重大裝備及關鍵部件” 認定,項目入選 “江蘇省 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堅持產業興國,以鈑金傳統工藝復興民族工 業,以數控機床振興制造業,潘衛國經歷過創業 時期的篳路藍縷,也收獲了事業成功的風光驕傲, 上市后的國盛智科,未來可期。
投稿箱:
如果您有機床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郵箱:skjcsc@vip.sina.com
如果您有機床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郵箱:skjcsc@vip.sina.com
更多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