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2021年長三角企業融資額占全國三成 廣東機器人相關企業最多
2021-12-23 來源:- 作者:-
天眼查數據研究院22日發布的2021年度產業洞察報告稱,今年,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四大區域,各自都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其中,2021年長三角企業融資額占全國三成,京津冀企業平均單筆融資額居全國第一,廣東機器人相關企業最多,成都文化創意方面的吸引力較強。
普林斯頓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員、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曹光宇在解讀報告時表示,通觀各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其內部結構各有不同,有集群協同式,有核心引領式。這種差異值得額外關注。
京津冀:產業協同,交通一體化“提檔加速”
產業聯動發展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頭戲。自《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以來,北京輸出到津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已超過1200億元。隨著京冀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等建設持續推進,京津冀三地產業對接協作進入快速融合通道。
在融資方面,京津冀也彰顯出巨大的活力。報告顯示,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今年共計獲得融資2000余起,融資總額高達3900多億元,平均單筆融資額居全國第一,投資主要分布在汽車交通、生產制造、物流運輸等領域。
交通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加速了三地融合發展。隨著“軌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打造,京張高鐵、京津城際延長線、京雄城際鐵路等相繼通車,京津冀核心區1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
長三角:科創推動產學研用整合,產業集群蓬勃發展
長三角是國內創新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聚集了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行業的人才資源,一方面協同聯動以往的優勢產業,一方面利用城市資源發展新興產業,形成聚合優勢,大大提高了效率。報告稱,由上海牽頭搭建的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整合了三省一市2400多家機構的三萬多套大型科學儀器設施,提高了利用效率;上海張江示范區有全國的1/7的科創板上市企業,G60科創走廊九城市也已集聚高新技術企業近2.9萬家,聚合效應明顯。
融資方面,長三角也十分活躍。報告顯示,上海、浙江和江蘇三地今年共計獲得融資4800余次,融資總額近4500億元,約占全國總量的三成,四大經濟區域排名第一,投資投資主要分布在醫療健康、汽車交通、企業服務等領域。
粵港澳大灣區:全面開放產業多樣化,機器人與制造產業領先
目前大灣區有25家企業躋身2021年《財富》世界500強,且產業結構相對全面。報告顯示,其中廣東今年共計發生融資事件近2000起,融資總額高達2000多億元,投資主要分布在金融、物流運輸、房產家居等領域。
大灣區擁有種類豐富的產業集群,如家電、家具、衛生陶瓷、服裝等,還有香港的金融、運輸,澳門的旅游等產業。佛山制造業承擔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和全球制造創新中心的重任。
廣東是全國機器人生產和應用大省,是國內機器人產業的主要聚集區之一。天眼查數據顯示,廣東擁有全國數量最多的機器人相關企業,超過7.2萬家,今年新增企業數量超越江蘇居首位,增長率高達80%。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西部支點,生產制造領域融資集中
近期發布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為未來一段時期成渝地區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以重慶和成都引領的雙城經濟圈正擔起“第四極”使命,并為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塑造支點優勢。報告顯示,重慶市和四川省今年共計獲得融資600余次,融資總額達420億元,投資領域主要分布在生產制造等相關等領域。
根據規劃,未來5年重慶將完成14個支柱產業的項目建設,大力推進人工智能、物聯網、新能源、汽車制造等領域的發展。天眼查數據顯示,重慶市前三季度新增相關企業超2萬家,較去年同期相比增長23.5%。此外,作為潮流文化中心,成都文化創意方面的吸引力顯著。報告稱,成都今年已新增超7萬家文娛傳媒相關企業,同比增長14%。
投稿箱:
如果您有機床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郵箱:skjcsc@vip.sina.com
如果您有機床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郵箱:skjcsc@vip.sina.com
更多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