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字號”工業機器人崛起出圈
2022-6-8 來源:- 作者:-

圖/視覺中國
社會生活快速變化,不斷催生嶄新業態和新應用場景。當變化成為常態,技術革新推動行業變革,市場需求推動新應用場景,新勢力、新行業、新現象就層出不窮,值得從不同角度注視和觀察。今起,羊城晚報推出《新勢力新觀察》欄目,聚焦新行業新領域新變化。
十年前,比爾·蓋茨曾斷言,機器人將主宰世界。雖然這話聽起來為時過早,但從現在的生活中來看,機器人確實無處不在:從行駛在路上的無人車到飛在天上的無人機,從工作在戰疫一線的智能物流機器人,到服務于日常生活中的外賣物流送餐車,從深入煤炭礦山的智能機器臂,到數據機房的智能巡邏機器人,機器人早已從科幻電影中的劇情變成了現實世界中的應用場景,滲透到各行各業。
近日,擁有中國原創技術的SoFlu軟件機器人面世,一個普通程序員+一個SoFlu軟件機器人就能實現軟件后端開發、前端開發、測試、運維,相當于一人一項目,這意味著軟件進入自動化開發時代,也將促進機器人的快速發展。權威數據顯示,我國已經連續8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國,工業機器人應用領域已經覆蓋汽車、電子、冶金、輕工、石化、醫藥等52個行業大類、143個行業中類。而在廣東,一大批機器人制造新秀也在崛起,數據顯示,廣東工業機器人占全國市場的33.9%、產量連續兩年位居全國第一。
密度近兩倍于全球 中國連續8年成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消費國
我國已經連續8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國,2020年制造業機器人密度達到246臺/萬人,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兩倍,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首次突破1000億元——去年年底,工信部發布的數據這樣顯示。
當前,數字化浪潮方興未艾,數字化轉型成為企業升級業務模式、實現降本增效的必然選擇。據工信部數據,2016年至2020年,我國機器人產業規模快速增長,年均復合增長率約15%,其中工業機器人產量從7.2萬套增長到21.2萬套,年均增長31%。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工業機器人產量366044套,同比增長44.9%,產量創歷史新高。
一年一度的618電商年中大促馬上就要來臨了。在廣州市黃埔區狀元谷電子商務園區內的京東物流倉內,羊城晚報記者看到被稱為“地狼”的物流機器人載著貨架快速穿梭,工作人員不需要走動即可從貨架上取到想要的貨品。據了解,在倉庫出庫的揀選作業環節中,利用地狼AGV(自動物流機器人)將貨架搬運至固定的工作站以供揀選,這些自動行走的機器人顛覆了傳統“人找貨”的揀選模式,變為“貨找人”。倉庫內無人化作業,工作人員只需要在工作臺領取相應任務,等待“地狼”搬運貨架過來。
京東的物流機器人只是一個縮影,這樣的機器人運作場景在如今的智能制造中比比皆是。此前,工信部等相關部門發布的《“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對機器人產業提出提高創新能力、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增加高端產品供給、拓展應用深度廣度、優化產業組織結構五項任務要求。機構預測,明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將接近600億元,機器人產業迎來全新發展的春天。
第三方權威機構艾媒咨詢CEO張毅對羊城晚報記者表示,工業機器人自動化成套裝備的使用將大大推動其行業的快速發展,提升其行業的制造技術水平。工業機器人產業是一個快速成長中的新興產業,將對未來生產和社會發展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智能機器人產業為何爆發?5G技術助力“中國智造”
當前,我國智能制造的發展對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數據傳輸的速度等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外界也比較好奇,為什么在這幾年,智能機器人產業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呢?其中,5G的助力功不可沒。隨著5G商用第三個年頭的到來,在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5G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為智能機器人的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
通信行業專家表示,5G時代的重要標志就是從消費領域向工業領域拓展,將賦能制造業向更高質量發展。5G毫米波豐富了機器人的應用場景,憑借大帶寬和低時延,大大降低了復雜廠區和山林戶外等惡劣環境下的組網難度和接入難度。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已有5G基站160萬座,5G終端連接數超4億,應用涵蓋交通、醫療、教育、文旅等諸多生活領域。
在東莞華為松山湖園區內,基于5G專網的智能手機生產線已經鋪開。生產設備安裝了5G工業互聯網關,通過5G網絡設備互聯,剪掉了傳統有線網絡的“辮子”,實現無線數據采集、AI人員動作識別、AI高清視覺檢測等,覆蓋3C制造全流程。這是廣東移動聯手華為打造的5G網絡全覆蓋的全連接智慧工廠,是基于5G工業專網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智能制造數字化轉型的新標桿。
5G自動監控、裝配、產品質檢、AR巡檢……在工廠內,機器人在流暢地執行各種任務,生產工人通過遠程監督作業。通過5G連接,生產工人和機器人并肩作業,大大提升了生產線的運作效率。此外,通過5G+機器視覺技術實現的AI邊緣檢測應用,提升巡檢效率30%以上,改變了原來人盯機器、人盯產能的狀態,邁出了生產監控的“無人化”第一步。
在珠海,中國聯通和格力聯手打造5G+智慧工廠,使管理效率提升超10%,作業準確率提升30%,控制調度系統響應時間減少50%,年節約生產成本超1500萬元。在傳統依靠人工作業的質檢環節,格力應用5G+AI視覺技術,結合自主研發的機器人機械臂,實現檢測快速定位、參數自動調取、結果智能判定,已應用到空調外觀包裝、壓縮機線序、自動電氣安全10余個檢測環節,節省質檢成本超120萬元/年。
記者從廣東省通信管理局了解到,今年廣東計劃新增5G基站5萬個,預計到2025年,廣東5G基站數將達到25萬個。業內普遍認為,5G技術憑借著更高的速率以及支持更多的終端接入等特點,將會大大提高工業機器人的應用性能,并推動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全球著名咨詢公司麥肯錫預測稱,到2025年,機器人在制造業服務產業應用創造的產值為1.7萬億到4.5萬億美元。
產量連續兩年全國第一 三成工業機器人廣東造
廣東在機器人產業上素有“尖子生”之稱,既有庫卡、大族、川崎、明珞等一批已經在國內外知名的企業,也培育了一批正在崛起的本土“新秀”,如深龍、嘉騰、利迅達、海川智能等。5月12日,在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新聞發布會上發布的數據顯示,廣東工業機器人占全國市場的33.9%、產量連續兩年位居全國第一。
在機器人這條“賽道”上,制造業大省廣東已先行布局,頻出利好政策為機器人產業發展添力。2020年,《廣東省培育智能機器人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智能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達到800億元,其中,服務機器人行業營業收入達到200億元,無人機(船)行業營業收入達到500億元,工業機器人年產量超過10萬臺。
廣東工業機器人產業集群該如何繼續做大做強?廣東省機器人協會執行會長任玉桐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內機器人主要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三個地區生產和使用,與其他兩地相比,廣東的珠三角地區作為全世界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意味著工業機器人的生產研發在這里將有用武之地。
從政策層面來看,2021年,《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以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為依托,推動工業機器人在高端制造及傳統支柱產業的示范應用,建設國內領先、世界知名的機器人產業創新、研發和生產基地。今年4月,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布一季度工業經濟數據顯示,全省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4.1%,產量占全國比重達到32.5%。
技術積累不足 國產機器人仍待繼續突破
盡管取得了長足進步,不過,也有專家指出,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機器人產業還存在一定差距,比如技術積累不足,原創性研究、理論研究、正向設計能力欠缺。艾媒咨詢CEO張毅指出,目前機器人產業要快速發展,就對產業鏈各方協同創新和應用迭代提出了新要求,關鍵零部件質量穩定性、可靠性等方面要繼續加強,在面對“卡脖子”技術問題的時候要勇于突破創新,實現工業機器人零部件國產替代,促進我國機器人產業進一步升級。
“我們必須承認我們與國外的工業機器人還是有差距的。”廣東省機器人協會執行會長任玉桐強調,無論從機器人的載重、負荷,還是從精度及使用時長來講,國內機器人都與國外機器人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機器人最終的發展目標是做到“無人工廠”“黑燈工廠”,目前的技術積累還遠遠不夠,需要持續地研發來支撐“機器人熱”。
投稿箱:
如果您有機床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郵箱:skjcsc@vip.sina.com
如果您有機床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郵箱:skjcsc@vip.sina.com
更多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