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進口替代”到反向“出海”廣東產機器人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2022-11-4 來源:- 作者:-
大洋網訊廣東的智能機器人都能做點啥?它們不僅能從干濕混合生活垃圾中分揀出19個種類,更能在汽車生產制造中,用54秒的時間完成一車四門兩蓋智能裝配。國內首個輪足型機器人,依靠六個直驅關節驅動,能巡檢,能運貨,能跑腿,還能陪你散步。明年中,它還將出國抵達埃及,協助當地的巡邏安防。
目前,廣東企業自主研發生產的機器人正在各個領域“大顯身手”,助力著實體經濟發展。如今,不少“粵字號”機器人不僅能實現“進口替代”,還在優勢技術的推動下,反向“出海”。
受到廣東制造業發達、產業鏈完整的吸引,廣東機器人企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廣東省發布數據顯示,2021年,廣東工業機器人占全國市場的33.9%、產量連續兩年位居全國第一。目前,廣東省已初步形成了產業集聚生態,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等地在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系統集成、無人機(船)等細分領域上各具優勢。《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也提出,到2025年,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達到800億元,將建設國內領先、世界知名的機器人產業創新、研發和生產基地。
能做什么?
廣東機器人骨干企業近三分之一在廣州
助力汽車品牌實現全產線無人化生產
廣州黃埔區的數控產業基地內,50多個機器人裝配工位同時開工,這里生產的各行業各規格工業機器人多達40多款,正在建設的機器人產業園建成后產能可達年產量30000臺;4公里之隔的瑞松科技園里,為國內某車企精心打造的整條生產線剛剛完工撤場,偌大的車間正在準備迎接新一條整車生產線。截至2021年,廣州市擁有機器人及智能裝備企業3000余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近400家,產業規模已達1540億元,廣州數控和瑞松科技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瑞松科技的廣汽本田車身總拼自動化生產線。
上月,第七批“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名單出爐,廣東(不含深圳)獲評單項冠軍示范企業9家,瑞松科技榜上有名,其拳頭產品智能焊接機器人集成系統在國內處領先地位。在自動化程度最高、工業機器人應用最廣泛的汽車行業,瑞松科技是中國最早提供汽車裝備智能化解決方案的公司之一,也是國內最具規模的汽車智能裝備技術研發制造商。作為豐田最新TNGA平臺的首個海外工廠核心供應商,瑞松科技曾助力廣汽豐田成為豐田汽車全球典范工廠之一。瑞松科技也為自主品牌廣汽傳祺首次實現全產線無人化生產,在產線效能、智能柔性水平達到甚至超過國際一流;為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生產首次采用鋁制車身、輕量化設計提供技術保障,更是成功打破了該領域的技術封鎖。
“企業要根據國家的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打造民族自主品牌、提升品牌價值,才能真正實現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瑞松科技董事長兼總裁孫志強說。
廣州數控的工作人員在測試焊接機器人。
根據廣州機器人產業聯盟數據,廣州機器人2021年生產量在全國城市中排行第2,集群工業總產值占全國該產業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廣州市擁有廣東省機器人骨干企業13家、機器人培育企業8家,廣東省機器人骨干企業近三分之一在廣州。
依托31年工業控制技術研發和制造的經驗,廣州數控已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GSK系列工業機器人。如今他們的重點工作劍指兩路,一方面以大灣區為主陣地,在廣東全省30多個市縣布局相應工程部,在高危、重復性操作崗位推廣“機器人代人”的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另一方面加大焊接機器人的研發投入,實現焊接機器人產品的優化升級,拓展汽車整車焊接制造領域,追趕國際先進水平。
能清理探查管道也能協助開展海洋科考
在一個地下污水管道口前,一款名叫“海螺”的小管徑清淤機器人正小心翼翼地控制著身體,從小小的管道口鉆進去。它帶有高壓水槍和探照燈,還可以實時拍照上傳給地面的技術工人……由廣東行遠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這一款“海螺”小管徑清淤機器人,專門用于解決500-1200毫米口徑管道的清污。行遠機器人副總經理陳祥蘭介紹,“海螺”可以對管道進行清理、探查和修復。未來,將廣泛運用于城市水務市場,預防水澇災害;同時,也可以用于鋼鐵行業高溫污水池清淤等。
近年來,特種機器人整機性能持續提升,在極端環境、危險作業等場景下的操作能力大幅增強,促進太空探測、深海探索、應急救援等應用領域的快速發展。
在深海探險方面,廣東機器人有精彩的表現。今年5月18日,全球首艘智能型無人系統母船“珠海云”號在廣州正式下水,將為我國開展海洋科考、拓展海洋科學、海洋經濟發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助力。該船隸屬于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智能型無人系統母船建造理念和需求來源于南方海洋實驗室,中國船舶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負責建造。
東莞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
優勢有啥?
自主研發創新實現“進口替代”
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它的研發、制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在自主研發創新的驅動下,廣東智能機器人正在逐步實現“進口替代”的目標。弓葉科技總經理莫卓亞介紹,進口智能垃圾分選設備需要約200萬元/臺,但國產的智能垃圾分選設備可以低至20萬元/臺,能代替五六名工人的工作量,產能也能提升兩到四倍。
2019年,弓葉科技推出了中國第一臺人工智能垃圾分選機器人,并率先應用于北京混合生活垃圾資源化項目。去年,弓葉科技又推出了中國第一臺基于人工智能的高速噴氣式光選機,每小時固廢處理量高達上百噸,準確率高達98%以上。不久前,這一設備入選了東莞市首臺(套)重點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
作為服務型機器人的一種,手術機器人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在將來,小城鎮的患者到縣城醫院就診,通過手術機器人系統的運用,專家進行遠程聯網指導,讓年輕的資歷較淺的醫生也能高質量地完成手術。這是妙智科技創始人謝智衡的愿望。
妙智科技是全國首家將VR技術用于臨床的企業。其中,該公司的精衛VR手術機器人系統,可通過對接規劃與導航系統,由導航系統引導手術機器人按照規劃好的路徑進行穿刺、置釘及截骨等操作,大幅度提高手術精度,減少手術時間并且降低手術風險。
謝智衡希望可以推動手術機器人實現普惠性。他說,雖然在國內大家對手術機械很認可,但由于價格昂貴,滲透率比較低,“我們通過技術和算法降低成本,讓更多的醫院用上骨科手術機器人。”他透露,目前進口的骨科手術機器人售價約2000萬元/臺,而他們的產品能夠做到500萬元/臺以下,這樣的價格,會讓更多的醫院用得起骨科手術機器人,讓更多的患者受惠。
憑借技術優勢推動“反向出海”
幾年前,云洲智能創始人張云飛將企業落戶珠海。自云洲智能成立以來,已陸續推出全球第一艘環境監測無人船、中國第一艘海洋調查無人艇、中國首艘導彈無人艇、安防救援無人艇、自主航行貨船等自主研發產品,業務涉及環境監測、海洋調查、安防救援、無人航運等領域,產品銷往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
除了實現“進口替代”,廣東智能機器人正憑借著技術優勢,推動中國智能機器人反向“出海”。弓葉科技的智能分選裝備銷往日本、俄羅斯等海外地區。莫卓亞透露,目前公司有三分之一是海外訂單,希望將來能實現海外訂單和國內訂單各占一半。
松靈機器人擅長戶外底盤的開發和研制,在300公斤及以下機器人底盤應用范圍內做到了國內的領先位置。松靈機器人大中華區銷售總監陳鵬介紹,在移動機器人平臺領域,松靈機器人憑借其在機器人運動控制上的經驗和優勢,大幅提升主要產品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和品牌影響力。他們的設備賣到了歐洲、美國和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及地區。
能買咖啡、能安防巡檢的“刑天”也受到外國客戶的喜愛。記者了解到,有合作商看上“刑天”及其配備的完整運動系統。預計明年中,二次開發的“刑天”將被帶到埃及協助當地的安防巡檢。本末科技工作人員介紹,目前該公司已經發貨至海外和即將“出海”的產品約有100臺。
大灣區具備完整的機器人產業鏈
近年來,全球知名品牌機器人陸續來到廣東布局,本土機器人企業更是如雨后春筍一般出現。記者查詢發現,我國機器人相關企業共有51.38萬家,其中,廣東機器人相關企業達10.8萬家,占比21.1%。完整的產業鏈是吸引眾多機器人企業落戶廣東的一個重要原因。謝智衡對此深有感觸,他說,一個手術工具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從設計到生產需要經過五六次打樣,在其他地方沒有辦法找到這么快的供應鏈,但在大灣區可以找到。廣州機器人產業聯盟執行秘書長梁萬前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有著完整的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鏈,涵蓋上游數控機床及關鍵基礎零部件、中游工業機器人與智能專用設備、下游細分領域系統集成及檢驗檢測與公共服務等。從需求端來看,大灣區有著國內領先的汽車、3C家電、消費電子、家居等機器人應用市場,因此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有強大的市場需求作為支撐。從產業集群來看,廣深佛莞智能裝備集群是全國規模最大、品類最多、產業鏈最完整的智能裝備集聚區域,涵蓋智能機器人等廣東省“雙十”產業集群中的三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支撐著廣東省14萬億元工業生產體系,目標是到2025年建成產值突破萬億元的世界級智能裝備產業集群。梁萬前同時表示,盡管粵港澳大灣區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欣欣向榮,但截至目前,產業規模還不夠大,缺少50億元~100億元級的領軍企業。由于起步較晚,產業基礎還比較弱,部分關鍵零部件還需要依賴國外進口。梁萬前建議,大灣區機器人產業應當爭取原創性技術有所突破,形成機器人核心技術創新生態;進一步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加速產品的應用推廣;加強領軍團隊引進和人才培養;加強產業鏈與供應鏈協同穩定發展,實現產業鏈自主可控。
專家觀點
打造產業集群統一標準很重要
“打造產業集群,統一標準很重要。”澳門科技大學教授李建慶說,要制定一個統一的行業標準,不管是哪一類的機器人,到了另一個環境里面,也可以運動自如。同時,他還建議要提高5G通信的低時延、高質量發展,增加機器人的協同安全性。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張海濤則希望能夠推動“政產學研用”鏈條發展。有好的政策引導;有相關的機制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落戶大灣區;能推動專利轉化利用等。
企業看法
產業引導做好“收”和“放”
“希望在產業引導上體現‘收’和‘放’兩個特點。”廣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孫志強表示,“‘收’是對應產業集群戰略,發揮頭部企業帶頭作用;‘放’是順應產業的發展規律,走市場化、國際化道路,在政策上給予產業更大的自由度。讓產業循環活動起來,實現產業的健康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投稿箱:
如果您有機床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郵箱:skjcsc@vip.sina.com
如果您有機床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郵箱:skjcsc@vip.sina.com
更多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