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每年都有,但是有奧運會的8月卻要等四年才能輪一回。所以,雖然倫敦奧運會華麗地落幕了,但它引發出的話題和議論卻依然在繼續,“中國制造”就是其中一例。
據《每日郵報》調查發現,2012年倫敦奧運會網站上列出的194種紀念品里,只有9%是在英國制造的,剩下的都來自海外,而其中中國生產了62%的倫敦奧運會紀念品。在這些商品中,有5類毛巾床上用品、 19類杯子、11類玩具車、190類別針、23類服裝、4類毛絨玩偶吉祥物以及共18類徽章、腕帶和手環,全部都由中國制造。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made in China",僅僅以產品的形式出去,而不是以品牌的形式出去。奧運吉祥品由中國生產,設計版權則非中國持有;開幕禮上的煙花,中國廠家只負責生產,不包括高增值的設計環節。換句話說,中國為歐美品牌企業代工生產,賺錢最多的不是中國工人,而是發揮品牌效應的歐美企業。
只掌握制造的能力,卻進入不了品牌、設計等核心領域,這種被人詬病的話題也不止在奧運時候才有??纯茨闵磉吶四玫膇phone手機,據亞洲開發銀行統計,中國代工廠家賺取的利潤還不足蘋果售價的4%。
機床行業同樣面臨這樣的尷尬。我們的本土企業,在普通機床時代,練就了床身鑄件等成熟的生產工藝,還經常能以120美元左右的低價出口整機??傻搅藬悼貦C床大行其道的今天,數控系統、功能部件、高效刀具這些核心領域的產品,我們反倒要花大價錢來進口。以三一精機為例,它的機床的確質量過硬,但很多人并不知道,這其實得益于其很多功能部件都是國外的配套。以三一臥式鏜銑加工中心為例,它的轉臺用的就是德國Rueckle的產品。
當然,筆者并沒有揶揄三一精機的意思。國產功能部件行業不給力的事實早已存在。姑且不跟歐美比較,臺灣同行的發展已令我們汗顏。記得在采訪中國機床協會副理事長王黎明時,他曾給筆者舉例說:“從產業規模來看,臺灣上銀的年產值能達到100-200億新臺幣,也就是50億左右的人民幣。而我們國產功能部件企業前30名加一塊兒也不到30億。”而剛剛發布的上半年機床運行數據還反映出,大陸從臺灣地區進口機床工具產品仍處高位,在全部進口產品中占11.2%。
所以你看,做高附加值的產品,對機床行業而言,從來就不是什么“為賦新詞強說愁”。至于出路,筆者在奧運期間看了最近熱播的一部電視劇《浮沉》,里面的商戰戲提到一條市場準則叫“與客戶共同成長”,這個或許是外企OEM 越來越多地進入中國后,本土企業最該學習的一條。
網友評論 >>查看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