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五屆全國數控技能大賽數控車、數控銑總決賽現場,當被問及今年的數控大賽試題難度跟往屆相比是否有所提高時,從十年前就開始擔任各類國家級數控大賽專家組成員的北京南口機車車輛廠高級工程師周維泉立刻糾正了筆者的“錯誤提法”,他說:“我們不提難度,也不贊成講難度,題目越難,意味著跟企業生產實際脫節越大!”
至今已經參與過五屆全國數控技能大賽和五屆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周維泉口中的“不提難度”,很好地概括了數控大賽專家組一直以來所堅持的原則——發揚我國數控技能大賽在人才培養方面與企業的崗位技能密切結合的傳統。
能夠提出“不提難度”這一觀點,本身就是是對數控大賽辦賽理念的一個濃縮和強調。近十年來,隨著軟硬件方面的逐步提升,數控大賽在反映行業發展水平、選拔人才,引起社會對機床工具行業的關注和重視方面成效顯著。然而,隨之而來的副作用也悄然而生,參與數控大賽的很多院校越來越偏離大賽“密切聯系生產實踐”的原則,而滑向了“應試教育”的誤區之中。
在與參加大賽的各省領隊教師和參賽隊員的交談中筆者發現,中職院校學生一般在校學習2年,第3年進廠實習,在校時間很短,能學習到的知識本身十分有限,只有專門培養、“勤開小灶”的學生才能參與各類大賽并有機會獲得名次。
哪些學生才有資格“開小灶”?各地選拔模式大同小異。很多職業院校從新生一進校就開始關注和發掘有潛力的好苗子,日常的實習課是教師觀察學生動手動腦能力的主要途徑。一年級的普通車床基礎實習中,學生之間的差別可能并不明顯,到了二年級,在涉及到數控機床操作的實習課上,很多學生會開始展現出天賦,這個時期,一般就是挑選參加國家級大賽集訓選手的最佳時機。
被選中的學生在集訓期間與其他同學隔離,進行長時間全封閉的學習和訓練。各職業院校組織參與大賽集訓的師資力量、加工材料、機床設備都是最好的,教師帶領學生鉆研往屆試題,進行仿真度極高的模擬筆試和實操。正如天津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職業能力建設處副處長于學鳳所說的,隔離集訓從某種程度來說影響了選手正常的在校學習。此外,單從經費方面來看,學校偶爾組織學生參加一次大賽尚能承受,如果每年都參與各類大賽,花費是相當巨大的。
既然影響學生正常學習且投入巨大,校方為何依舊對大賽熱情不減?參與大賽與職業院校的招生、分配、評示范學校、申請政府資金支持等等密切相關,因此許多院校都很舍得在大賽上投入人力物力財力,一旦本校學生在大賽中獲獎,不僅宣傳冊上可以增添許多吸引人的內容,有利于學校知名度的提升,各種評獎評先進以及獲得政策、資金支持的機會也將相應增加。在這樣一種利益驅動之下,參與數控大賽也漸漸落入了應試教育的窠臼。“學校當然希望試題越難越好,已經與大賽的初衷背道而馳。”一位大賽評委這樣說。
比出排名高低,或者評出幾個冠亞軍,并不是舉辦大賽的目的和初衷。無論是數控大賽還是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專家組在出題之前,都必須經過大量的加工現場調研,為的是反映出我國當前數控技術發展水平,引領職業院校專業建設方向,讓學校看清教學方向在哪里,培養目標如何制定。從這個角度來說,大賽其實應該是職業院校辦學的風向標。
職業院校肩負著為企業輸送大量合格的應用型、技能型、技術型人才的主要任務,不能閉門造車,需要密切關注企業的生產實際,這是所有職業院校都懂得的道理。而將參與大賽當成一種投資,過分執著于應試、獲獎、培養幾個拿得出手的尖子生,無疑未能領會參與大賽的真正意義所在。
從長遠來看,對于各種大賽充滿參與熱情的學校應避免過多的陷入功利,讓自己的畢業生成為真正滿足行業發展需要的技能人才,從這一角度出發的努力才會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也才能真正對整個機床產業技術水平提升做出應有的貢獻。
網友評論 >>查看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