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要換道超車而不要翻車
2016-11-11 來源:轉載 作者:郭朝暉
企業界對“智能制造、彎道超車”的提法意見很不統一。筆者認為,“換道超車”或許是更合適的說法——在新的競爭線路上超越老牌的領先者。德國靠內燃機超越英國蒸汽機、美國靠電氣化超越德國內燃機,以及日本推動自動化流水線,本質上都是“換道超車”的邏輯。一般來說:越是先進的企業,改進的余地就越小,“換道”的壓力和動力就越小。這就是落后企業更愿意換道的原因。
當然,無論“彎道超車”還是“換道超車”,都是風險與機遇同在、是對優勝劣汰的強化。少數優秀的企業在換道的過程中浴火重生,多數普通企業在新的道路上更容易失敗。
與國外相比,我們在產品質量、研發和服務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自動化水平等方面都是落后的。要做到“換道超車”,就是在推進智能化的過程中提升產品質量、研發和服務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自動化水平。如果能做到這些,“換道超車”就會取得成功。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用新技術帶動“補課”。反之,如果只是為了高技術而技術、為了趕時髦而技術、脫離企業實際需求,那就很可能會“換道翻車”了。
要理解“換道超車”,還要搞清楚:是不是真的“換道”了?也就是說:是不是真正在搞智能制造了?
筆者曾用四點描述智能制造的邏輯:ICT技術是智能制造的原始動力和基礎手段;創造價值是智能制造最根本的目標;協同和共享是創造價值的基本路徑;快速響應市場和現場的變化是智能制造最明顯的特征。按照這個定義,企業是不是換道了,關鍵是看是不是充分發揮了ICT技術的作用、是不是強調了協同與共享、是不是企業的快速響應能力是不是加強了。其前提是:企業的側重點是否逐漸在向設計、研發和服務傾斜? 如果沒有實現上述要求、只是關注傳統意義下的質量、成本和交貨期,或者僅僅關注自動化水平的提高,實質上就沒有真正“換道”、而只是在原來的道路上延伸。如果思想陳舊、不愿意“換道”,也就沒有“超車”的可能,甚至會被先進企業越拋越遠。
我想,要“換道超車”而不“翻車”,大概要遵循上述邏輯。
來源:蟈蟈創新雜談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閱讀
網友評論 >>查看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