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來了!”
在剛剛閉幕的南京機床展(CCMT 2012)上,這無疑是最抓人眼球的新聞。作為國內最大工程機械企業之一——三一集團進軍機床產業的實體,首次亮相的三一精機不僅一次性帶來了9款自主研發的新產品,更高調宣稱:它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數一數二”,并“希望重演三一混凝土機械將外資品牌擠出中國市場的事跡”,“為中國貢獻一個世界級機床品牌”。盡管其今年的銷售目標不過8億多元,但到2016年,這個數字要達到80億元。
對產業中原有的機床廠商而言,這大概不能算是一個好消息:強勢后來者的入局必將使市場競爭愈發激烈。而對于那些過去為三一供應機床的廠商,情況則將更加糟糕:它們或將在未來與三一的合作中處于劣勢,甚至有完全喪失三一這個客戶的危險。
事實上,“機床用戶造機床”,在今天的中國機床行業已經不是個案。比如做注塑機的海天集團、做軌道交通和新能源設備的新譽集團、五糧液旗下的普什集團、做縫紉機的杰克集團……近年來都紛紛搶灘機床市場,蠢蠢欲動的“用戶”更大有人在。盡管從世界范圍來看,用戶造機床也并不稀奇,比如東芝機械、豐田工機等,但像中國用戶這樣大舉“入侵”機床業的現象,卻不多見。(值得一提的是,像豐田工機那樣從整車的機加工部門發展而來的公司,國內類似的如東風汽車設備制造廠,從戰略上看與那些將機床作為主攻業務之一的新進入者有著很大的不同。)
這便引來一個問題——如果利用邁克爾·波特的“五力模型”來分析當前機床產業的結構——供應商暫且不談,金屬加工機床也很少有替代品,而潛在進入者都是誰呢?如上所知,往往就是你的客戶。一旦它們真正進入機床產業,就變成了你的競爭對手,開始與你爭奪市場,從而使現有的競爭更加激烈。(事實上,不論客戶是保持進入威脅,還是真正加入戰團,它的交易力量都將得到增強。近年來,機床行業銷售收入的快速增長,卻沒有帶來行業利潤率的同步增長,或許可從一個側面證明機床產業中“客戶”這一作用力的強勢。)
那么,用戶為何紛紛自己甩手造機床呢?
首先,這恐怕跟這幾年機床市場的火爆以及政府對機床產業的支持有關。從2003年起,中國就成為世界第一大機床消費國,巨大的市場需求難免令有心者躍躍欲試,國內新興的機床企業也大概是從那時起開始入局的;
其次,盡管中國不乏優秀的機床企業,但從總體來看,產業中仍缺乏真正意義上的領袖,難以對潛在進入者形成威懾。而且大部分中國機床企業都缺乏核心技術,不能在專門知識或專有技術上建立起移動壁壘,因此,不單是潛在進入者起了覬覦之心,就連原來機床產業中的廠商也在互相滲入對方的傳統優勢領域;
而用戶之所以成為機床產業的潛在進入者,某種程度上恐怕還在于用戶所處的行業與機床具有“天然的”接近性,機床是“制造機器的機器”,它對同樣作為機器制造商的用戶自然不會太過陌生。同時,機床產品及應用領域的多樣性也使用戶將機床作為一項獨立業務成為可能:三一恐怕不指望把機床賣給中聯重科,但它可以賣給零部件、汽車、航空航天等眾多領域的客戶。而且在三一精機的起步階段,還可靠本身就是機床客戶的三一送上一程;
此外,人才的流動(“另立門戶”)也為客戶后向一體化擠入機床行業提供了便利。三一精機在本屆CCMT展會上公布的人員陣容就包括:原齊重數控董事長兼總經理劉建榮(現任三一精機總經理)、原沈陽機床總工程師張雄、原大連機床總工程師李小青、原新瑞機床營銷總經理韓成等。
從長遠來看,用戶會在反復購買和使用你的產品的過程中學會很多東西,建立起自己的經驗,甚至實施后向一體化。你會發現跟用戶打交道越來越難。而打消用戶侵犯你“領地”的最好辦法就是創新,不斷推出超出他期望的產品和服務。正如當年的英特爾,憑借每隔18個月就將產品性能提升一倍的“摩爾速度”,最終確立了自己在產業鏈上的絕對優勢地位。
網友評論 >>查看更多評論